close

“談藝說戲話北京” “國粹鄉情”根在民

“我傢在豐臺青龍湖,看到這裡有這個活動就趕來瞭。”2月6日中午,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館裡,一台中市化糞池清理位排隊的大爺說。


原標題: 國粹鄉情 根在民

我傢在豐臺青龍湖,看到這裡有這個活動就趕來瞭。 2月6日中午,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館裡,一位排隊的大爺說。兩個小時後,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 談藝說戲話北京 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第五期 國粹鄉情:堅定文化自信 共享京劇藝術 京劇名傢走基層 活動正式開始。

這一期的活動是由 談藝說戲話北京 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、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和海淀區文委聯合舉辦的。活動中,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王蓉蓉、張建國分享瞭他們當年下鄉演出的情景,並與眾多年輕京劇演員們共同為到場的觀眾獻唱京劇名段。

【當年下基層台中抽水肥價格

王玉珍:黃醬和桃酥一樣是裂開的

在此次活動中,除瞭王蓉蓉和張建國等京劇名傢,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還邀請瞭張奕明、周婧和王凈戎等青年京劇演員前來參加演出。

對於青年京劇演員參加基層演出的意義,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王玉珍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:京劇是一個雅俗共賞的藝術,既要能夠進劇院,也要能夠走基層。 大城市裡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演出場次。但是,演員表演的好與壞,都是觀眾評判出來的。所以,你要拿出你的表演。一個演員的影響力是通過他/她的表演體現出來的,而不是說我們包裝誰。隻有得到觀眾認可才行。而且一個劇團隻有有瞭演出才能有凝聚力,才有團隊精神。演員沒有舞美、樂隊的配合,那都是不行的,要通過演出凝聚我們的青年團隊。

而王玉珍的這種看法,也來源於她自身的經歷。她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時候,經常要下基層演出。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背著行李,有一次是在70年代的時候,我們自己背著行李徒步去房山,而且老百姓吃什麼,我們就吃什麼,真的是同吃同住,打成一片。

對於當時的艱苦條件,王玉珍深有體會: 我下基層那會兒的條件非常艱苦。我記得有一次吃面,當時真是覺得吃得不錯啊,可是吃瞭一口,那叫一個咸。再一看那個黃醬上都有白色的鹽,黃醬和桃酥一樣是裂開的。但是,基層真的是特別缺少文化生活的,所以,他們特別需要我們去。

也正是這樣的經歷,讓後來擔任北京青年京劇團團長的她堅持要讓青年演員下基層演出。 當時,我們每年的大年初十出發,去山東走基層,我們要把山東走一遍。有一個留言本,讓老百姓給我們留言。當時我印象特深,有一位觀眾的留言裡寫:走瞭30裡路就為瞭看你們青年京劇團的演出看完瞭以後,我就一個字,值!

【現在下基層】

張建國:國傢有補貼青年演員有積極性

在本次活動中,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張建國首先為在座的觀眾拜早年。因為偶染風寒,張建國在活動的前一晚咳嗽瞭一夜沒睡,但是當天還是為特意趕來的觀眾唱瞭一段《大漠蘇武》。

張建國表示: 能夠在春節前來到基層為大傢演出,我感到十分榮幸。記得上世紀80年代在石傢莊地區京劇團工作的時候,很多時候都是在農村的戲棚和高臺上演出。基層群眾對我們的期望,我是能夠體會到的。所以,我為大傢表演一段《大漠蘇武》,希望在座的觀眾能夠喜歡。

對於現在的基層演出,張建國表示變化實在是太大瞭。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,從小就看戲棚的演出。我也是因此愛上瞭京劇藝術,最終也有幸從事這一行。 張建國說, 我最早在石傢莊地區京劇團,一年在農村大概有300場左右的演出,可以說我95%的演出都是在農村。這一演就有20多年。

舞臺一般都是露天的,有的時候趕上春天的廟會,大風揚沙大到我看不見對面的人。等演完瞭,下面的觀眾都成瞭土人。但是,他們就這樣看,就不走。 對於當時的舞臺環境,張建國記憶非常深刻, 所以,我們的動作,比如翻跟頭,都是拿出十二分的勁頭,不讓這些環境因素幹擾到我們。

而在後臺,當時的條件同樣艱苦。 後臺沒有取暖設備,有的地方生個煤爐就知足瞭。卸妝的時候都是涼水卸妝。 張建國表示, 大傢夥演完戲,都是熬大鍋菜吃。有的時候住在老百姓傢,要是趕上放寒假什麼的,我們就住在小學校的教室裡,課桌搭成床板,十幾個人睡在一個屋子裡。

對比以前和現在的基層演出,張建國表示差別太大瞭。 改革開放40年瞭,現在走基層,那真是美麗的鄉村。我們現在走基層,真的是很少能碰到那種完全露天的舞臺瞭。老百姓看戲的環境和我們表演的舞臺,都有瞭巨大改變。

既是梅花獎得主又是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,同時擔任中國國傢京劇院三團團長的張建國,近年來也一直堅持下基層演出,而且還經常帶著青年演員一起下基層。

張建國表示: 這幾年國傢對傳統文化事業非常重視,我們的戲曲又是國粹,所以,我們要把傳統戲曲藝術帶到基層中去。因為很多時候基層的群眾更渴望傳統戲曲。 在談到青年演員下基層的時候,他表示: 以前去基層演出,收入確實不多。我早年下基層的時候,演一場戲就拿兩毛錢。現在下基層演出,國傢都給予補貼。青年演員也有瞭積極性。所以,現在青年團的基層演出場次一年都要有70-80場,因為他們需要這種歷練。

【感受 下基層 】

王蓉蓉:滿足觀眾需求演員才有意義

對於春節前夕的這次走基層公益活動,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王蓉蓉表示,她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給海淀北部地區的老百姓拜個早年。

王蓉蓉表示: 我們就希望能通過我們的演出,讓觀眾感受到這種政策和精神。所以,隻有更多地開展下基層的活動,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傳統戲曲藝術,才能更好地傳播我們民族的傳統戲曲文化,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瞭解、熱愛我們的國粹。

此次 堅定文化自信 共享京劇藝術 京劇名傢走基層 之 國粹鄉情 公益活動,讓王蓉蓉感慨,現在下基層真的是變化太大瞭,那個年代的露天席棚現在基本上沒有瞭,取而代之的則是現代化的劇場或文化館。

對於自己還是青年演員時的下基層經歷,王蓉蓉現在記憶猶新。據她回憶,最早下基層是從上個世紀80年中期就開始瞭,當時以河北、河南、山東為主。一年兩次,一次出去是1至2個月,每天都要演,所以一個月就是30場。

對於當時的演出條件,她回憶說: 我們當時下基層演出,有戲棚還有露天劇場,很多都是在當地的廟會上演出。當時的條件真是比現在差多瞭,很多地方是沒有專門的化妝間的,冬天就在外面化妝,卸妝的時候都是用涼水,從來沒有過熱水。有的地方確實很冷,所以,當地主辦方就給我們找一間屋子,屋子裡還生一個煤爐子。但是,屋裡通風不好,天氣又太冷,所以很容易煤氣中毒。

雖然曾經獲得過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,同時又是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、被文化部授予 優秀專傢 德藝雙馨 稱號並享受國務院專傢津貼,但是,王蓉蓉近年來一直堅持下基層演出。

王蓉蓉表示: 下基層是我多年以來的職業習慣,因為戲曲本身就是一種大眾藝術,就是給老百姓看的,而且老百姓也希望看到我們的現場表演。觀眾有要求,那我們演員就要去。隻有滿足瞭觀眾的需求,演員才有意義,才有成就感。

另一方面,王蓉蓉還談到瞭近年來國傢對傳統戲曲的大力扶持。 這幾年,咱們國傢對傳統戲曲的扶持力度很大,特別是在資金的支持上,力度非常大。黨和政府希望我們把傳統戲曲送到基層當中去,我們戲曲演員更應該如此。國傢給瞭這麼大的扶持力度,我覺得我們必須利用好這樣的條件,克服一些生活上的困難,把最好的藝術呈現給觀眾。

現場

提前三小時觀眾來排隊

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內的劇場共有374個座位,而2月6日來觀看演出的觀眾達到400餘人。有的觀眾傢住豐臺區雲崗,在中午12點就開始在劇場入口處排隊。

下午1點的時候,排隊的人數已經有20餘人,鑒於演出要3點開始,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館館長嶽昌濤讓工作人員拿來瞭數十把椅子,請排隊的觀眾坐著等候。據嶽昌濤介紹,此次活動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參加。同時,為瞭照顧一些不會使用網絡的老人,文化中心也預留瞭一些座位。

對於承辦此次 堅定文化自信 共享京劇藝術 京劇名傢走基層 之 國粹鄉情 公益活動,嶽昌濤表示: 能夠邀請到這麼多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,可以說是我們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對外開放以來第一次,我也希望北部文化中心能夠成為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的一個基地,希望他們可以多到北部來,讓更多的名傢來這裡和戲迷見面。 嶽昌濤希望通過此次活動,能夠豐富海淀北部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,同時讓海淀北部地區的老百姓更好地瞭解傳統戲曲藝術。

公家機關水肥清運
arrow
arrow

    vzx955df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